特征:“陌生”的交易对手
柜面取现-案例1、案例2
特征:“专业”的客户
限制非柜面-案例3
特征:“看不见”的交易用途
新开账户-案例4
特征:“查不到”的工作单位
新开账户-案例5、案例6
特征:他人远程“指导”
柜面取现-案例7
特征:“有条件”配合
大额取现预约-案例8
特征:眼神闪躲/态度回避/神色慌张
账户解控-案例9
特征:黄金实物+涉嫌案件/指定地址+兼职抽佣/充值投资=骗局
黄金投资-案例10
特征:陌生的交易对手
经反诈中心民警核实,该客户在他行有多个账户有涉诈嫌疑已被司法机关冻结,此笔款项疑为涉诈资金,建议对该账户采取止付管控措施。
案例2:柜面取现
7月某日下午,一名客户匆匆来到支行柜面,要求取现35,000元,自称用于母亲家用、孩子开学费用等。经办人员核查发现客户账户资金34,999元为他人刚刚转入,资金入账与取款前后间隔不到10分钟,随即上报网点营运主管。主管向客户核实交易对手的相关信息及资金来源,客户回复称是为朋友借款。
主管再次询问是否有聊天记录等方便核实一下,客户声称将手机放在车上充电了,且该客户对于汇款人的名字、性别都无法说清,与其之前所称为朋友借款的表述前后矛盾,存在明显异常。
简 析
由于电诈资金是借助银行账户进而实现快速转移的目的,因此这类账户背后的“主体”,即客户之间的“接触”往往较浅,相互之间了解有限(来自同一地的群体除外)。从上述两个案例可以看出,作为上游资金转入方-也就是客户的交易对手,连客户自己都不认识,甚至连性别也不知晓。因此,围绕“交易对手”展开更进一步的核实,是针对部分疑似涉诈类客户的突破点之一。
特征:“专业”的客户
案例3:限制非柜面
据反诈中心反馈,该客户为可疑人员。随后民警赶到网点,在工作人员配合下成功将该客户带回调查。后经公安机关确认,该客户为涉诈账户嫌疑人。
简 析
换言之,此类“专业”或“有备而来”的客户,可能存在同一地区、不同机构作案的可能性。因此,可考虑通过他行或行内其他网点的协同分析,进而有效识别此类疑似涉诈客户。
特征:“看不见”的交易用途
案例4:新开账户
简 析
核实开卡意图或开户意愿,是新开账户的基本动作要求。而核实意图或意愿往往也是实务中的难点所在。之所以“难”,部分源于这类意图或意愿属于客户主观方面的表达,较难通过客观清晰、直接可见的核实方式去验证其真实与有效。上述案例提供了一个思路在于,让“看不见”的意图借助“看得见”的材料或信息加以验证。
有一类客户是“有备而来”(见案例5),但现实中仍有一类客户是不做任何准备的,针对后一类客户,让其止步于提供具体材料或细节信息这一环节。
特征:“查不到”的工作单位
案例5:新开账户
3月某日,两名男子来到某支行申请开立银行卡,且强调要开立Ⅰ类卡。大堂经理发现两人户籍地均为异地,且主动提供了预先准备好的某公司出具的工作证明。大堂经理询问后得知其为新入职员工,开卡用途为发放工资,月工资一万多,远超本地一般工资水平。经查询发现该公司已注销,后根据证明上提供的电话联系无人接听。
案例6:新开账户
简 析
证明客户“工作”的线索有很多,包括工号工牌、工资发放时间、入职日期、工龄等,但基本的前提条件是工作单位必须“存在”。
特征:他人远程“指导”
案例7:柜面取现
7月某日,支行一客户至柜面要求办理取现业务。业务办理过程中,柜面人员发现该账户当日因交易异常已被该行落实账户管控。经核实,客户仅知晓异常交易汇款方姓名,但对取现资金用途描述不清,且频繁查看手机、拨打电话,工作人员要求其提供辅助证明时,发现存在第三者远程指导客户回答工作人员的提问,并将提前准备好的聊天记录等截图发送给客户以供银行审查。
基于以上疑点,该行拒绝为客户办理业务并联系属地公安机关协查。
简 析
客户疑似受人指使或业务办理现场有人陪同、以及上述案例中客户接受他人远程“指导”,这类案例在实务中并不少见。甚至存在个案中“指使人员”通过投诉威胁等手段,以达到其最终目的。针对此类客户,建议协同属地公安或民警,内外合力做好应对。
特征:“有条件”配合
案例8:大额取现预约
近日,一名男子来到某支行预约支取20万元现金。工作人员在办理预约登记时,向客户询问银行卡号及资金用途,客户表现极不耐烦、不愿配合,并且要求如果提供银行卡号,工作人员必须承诺其一定能取现成功,否则不提供卡号。
这一异常情形引起了工作人员的警觉,根据客户身份信息查询到该客户名下账户中并无20万元资金,随即将此情况上报至当地反诈中心。经反诈中心民警反馈,该账户存在异常,需客户前往反诈中心核实后方可为其办理业务,于是工作人员婉拒了该男子的预约取现要求。
简 析
对业务办理过程中,客户在语言及行为方面的明显异常保持敏感度。之所以“明显异常”,正是因为这类客户疑似涉诈风险较高。有理有据(法规支撑),有原则有态度(婉拒)。
特征:眼神闪躲/态度回避/神色慌张
案例9:账户解控
某支行营业室在进行账户日常排查时发现,某公司对公账户呈异常交易特征明显。当工作人员电话询问客户账户情况、交易对手及其当地住址时,客户表现得极为回避,只说三天后乘飞机返回后再面谈,随后匆匆挂断电话。支行随即暂停该账户的非柜面交易。随后客户来到支行,要求解除控制并立即汇款。
市反诈中心随即展开深入排查,证实该客户涉嫌电信诈骗犯罪活动,并对其采取了强制刑事措施。
简 析
眼神闪躲、态度回避、神色慌张、扬言投诉,这类“内在心理弱势、外在态度强势”客户也是疑似涉诈客户的其中一类。如判断客户涉诈风较高,考虑让其投诉,自投罗网。
特征:黄金实物+涉嫌案件/指定地址+兼职抽佣/充值投资=骗局
7月某日上午,一对老年夫妇至网点简单询问黄金价格后,提出要购买4000克投资金条。网点营运主管询问得知老两口是为了给孩子投资。营运主管劝说投资金条放在银行免费保管更安全。老人先是同意在银行保管,当天下午又电话要求预约时间提取实物黄金。运营主管建议老人在孩子的陪同下办理提取手续,并向网点负责人报告情况。
经过与行内通报的案例比对分析,网点工作人员初步怀疑客户遭遇了新手法的电信诈骗,且金额较大,网点及时将相关情况同步通报片区派出所。派出所民警在客户到店提取实物时现场核实情况,发现老人含糊其辞,便要求与其孩子联系。老人说不想让孩子知道,放弃办理离开网点。一周后,老夫妇在孩子陪同下到银行网点对工作人员表达感谢,称为其避免了230余万元的损失。
简 析
由于银行端持续对账户资金交易的加强管控,为转移或清洗涉诈资金,借助实物黄金这一载体正成为近期涉诈资金转移与清洗的新手段。加强对涉及黄金类交易的监控与分析,注重对老年客户群体、特别是存有大额资金的中老年客群的保护。
注:文中案例均源自公开报道
小 结
反电诈工作中,除了系统模型监测预警以外,人员在细节特征的识别上具有机器无可比拟的优势。“察言观色”、“听其言、观其行”是人员擅长、也是把握涉诈客户风险的重要方面。结合上述案例中的细节特征识别,进一步提升人防人控在反电诈工作中的效力效能。
服务质量的高低,往往取决于细节的处理。而细节中破绽的发现,也是预防疑似涉诈客户风险的方式之一。